【新完工項目】銅蜂窩板、銅鋁蜂窩板|全球最大遺址博物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導 語

洛陽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於偃師市翟鎮,北距二裏頭遺址保護區約300米,南臨古城快速路。博物館依託二裏頭遺址而建,佔地面積約246畝,總建築面積爲31781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整體爲鋼框架結構,總高度爲22.9米。博物館於2017年6月11日奠基動工建設,2019年10月19日建成開放。
遺址上最爲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裏頭文化,其年代約爲距今約3800~3500年,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遺存,是同時期規模最大的都城遺址。
以二裏頭遺址爲代表的二裏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裏頭遺址被譽爲最早的中國,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具有諸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8年該遺址被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二裏頭遺址開創了無數“中國之最”。比如,中國最早的宮城;中國最早的大十字路口;中國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中國最早的青銅爵、青銅鼎、青銅兵器;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中國最早的綠鬆石器作坊……
洛陽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李立教授擔綱設計,其團隊提出的“華夏之源”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建築融入遺址環境,使建築意境與考古現場相呼應。
建築總體設計以二裏頭臺地爲意象,建築天際線中央高起並逐漸融合於大地,象徵威儀四方的華夏最早王朝氣象。同時,設計團隊還把作爲考古發掘重要成果的“盤龍”、“鑰匙”、“銅爵”等二裏頭元素概念運用到建築佈局的設計中。
博物館建築外廓象徵着二裏頭出土的延續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綠鬆石龍圖騰;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屋頂平面暗含一把“鑰匙”,其象徵着二裏頭文明是研究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形成的關鍵考古遺存,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主入口院落的凸字形外廓與二裏頭遺址宮城區1號宮殿院落相吻合;中央大廳頂層的落地採光天窗迴廊同時兼作爲眺望二裏頭遺址的觀光平臺,獨特的三柱外走廊的型制正是取材於宮城1號宮殿的平面特徵;中央大廳屋頂支撐結構的造型來源於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形態流暢、優美……
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除了在設計理念及建築造型上表達作爲遺址博物館的與衆不同外,“最早的中國”遺址博物館的莊重、強烈的震撼感呈現,建築材料的成功運用也功不可沒。
瑞士建築師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曾說:“不管我們用什麼材料來建造建築,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築和材料之間尋找一個特殊的相遇,材料是在詮釋建築而建築,同樣,我們使建築顯示出建造它的原料,使材料‘可見’。”二裏頭夏都博物館就是建築與材料的完美結合,其採取銅和夯土的糅合,以契合遺址內涵。
據悉,整個博物館的夯土牆面積有近4000立方米,爲目前世界上夯土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除了博物館外圍設計了一個15釐米厚的夯土抹面,博物館的40釐米外牆底部也爲夯土。爲保證原汁原味,夯土就洛陽本地取材,土、沙、石和水按一定比例嚴格配置。爲保證安全性,夯土材料提前經過嚴格試驗。夯土牆全手工打夯後,再進行找平、修復等,最後塗上絕緣漆。夯土作爲最具當地特色材料的運用靈感來源於該遺址。夯土建築自古有之,二裏頭遺址是土遺址,遺址的宮城內外也先後發現多座大小不同的夯土建築基址。最原始材料——土、沙、石、水的最樸實、簡單運用,打造原生態、肌理自然的夯土牆面,也讓人有種追本溯源的意味,並更爲真切體會到二裏頭遺址“最早中國”的原始、古樸、粗狂感。
除夯土材料外,博物館使用最多的材料就是以銅鋁、紫銅蜂窩板等銅質複合材料。之所以在衆多建築材料中選用銅材料,不僅僅因爲夏朝是中華民族第一個青銅王朝國家,這裏有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青銅禮器,對凸顯中國最早青銅器製造作坊和青銅禮器有歷史意義。同時還展現銅材料運用源遠流長,紫銅複合蜂窩板即是歷史智慧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
在銅板材料的選擇上,爲兼顧裝飾效果、材料的耐久性和經濟性,最終採用了紫銅、銅鋁熱熔複合的銅質蜂窩板材料;作爲經典紫銅,其表面泛紅且光亮,伴隨着外界溫度,陽光和雨水的變化影響而夏都遺址博物館則在紫銅板表面上進行了做舊和啞光處理讓銅板看起來“銅鏽斑駁”,散發出歲月洗刷的痕跡。讓新遺址博物館建築傳達“舊”感,展現華夏曆史的不朽與時間的淬鍊以及深刻表達中國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感。
博物館的內、外立面和屋頂裝飾均使用了做舊紫銅裝飾板材料,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爲了找到適合博物館的“做舊效果”,BOB电子與業主、建築設計師多方實地考察原材料供應商,最終才確定銅板“做舊效果”。BOB电子作爲博物館的內、外立面的銅裝飾蜂窩闆闆唯一供貨商,其銅蜂窩板供貨量就高達22983片且每片板材規格各不相同。在工期緊,供貨量大的情況下,BOB电子設計團隊就在深化設計下單時就對每片板材進行編號,這樣成品板材到達項目工地開箱即可根據編號有序進行安裝,既提高效率也避免出錯。
博物館外立面9.5米以上使用銅蜂窩板,9.5米以下則採用銅鋁熱熔複合蜂窩板,兩種不同含銅量的產品,大小板塊、錯落有序地縱向排列,給人莊重感。
從博物館的主入口進入中央大廳,有個採光天窗,此天窗是由三個獨特造型的“柱子”鼎立着,陽光從窗口射入猶如一道光束,照入室內,讓室內變得透亮。
再走近些,人們就會被大廳中形似“大喇叭”的造型震撼,它是仿照二裏頭遺址出土的“華夏第一爵”——乳釘紋銅爵造型設計的。
乳釘紋銅爵是罕見的夏朝青銅器,典雅高貴,器型舒展輕盈。仿照它設計的高23米的曲面銅爵,通體以同樣採用銅蜂窩板裝飾,有棱有弧,循序漸進地向外舒展,真不愧以弧面爲藝術曲線,展現得淋漓盡致。
優美的曲面爵造型背後是設計師精準把控。不僅造型四個面的弧度不一樣,而且上下的弧度還是漸變的,爲了確保棱角弧度能夠嚴絲合縫地拼接,在工期緊張情況下,只好用“笨”辦法一塊塊測量。因爲一旦有絲毫偏差,不僅弧線就不會圓滑順暢連接還要返工,耽誤工期。
同樣是銅蜂窩板,只要在細節上的稍加處理,就會顯得與衆不同。與曲面爵造型電梯正對面內立面牆,則是將銅蜂窩板進行穿孔處理,若隱若現、生動傳神地展示了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綠鬆石龍形器”造型。
中央大廳留有小部分玻璃幕牆,當陽光從外照射在銅蜂窩板上所呈現出溫潤色澤及明暗光影變化,給人以厚重、溫暖的視覺感知。
中華文明從二裏頭遺址起源,在這裏輻射,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夯土與銅板在二裏頭糅合,在這裏隨時間沉澱出獨特的氣韻與莊重;
作爲金屬複合板與建築遮陽專業製造廠家,
BOB电子將從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再次出發,
探索更多新型建築材料的開發與應用,
只爲營造建築之美。